否決

記起多年前諗設計的時候,向導師問:「客戶是否經常否決設計方案?」,當然導師會說不,否則會把無知、只沉醉於創作樂趣的學生嚇走!到畢業後出來從事設計工作,從實戰中體會「客戶是否經常否決設計方案的?」,那時客戶不會經常否決方案,想法也比較單純,認為被客戶否決的方案,一定有很具體的設計問題,加上當年設計工作仍未全面電腦化,沒有現在那麼便捷,客戶不會輕易要求設計師作出大幅度的修改、全面否決、或要求多看另一設計。另一方面,當年設計的普及程度與現今不同,但設計師卻沒有現今的多和濫,設計市場仍是充滿黃金機會,設計師仍有點兒技能上的「神秘感」,只要懂得少許「包裝」,帶著尊重而來的客戶是不少的。

現在則大不如前了,上述的環境條件已沒有,雖然政府近年支持創意工業的力度大增,設計師的數量激增,市埸的惡性競爭,似乎令設計「普及」起來,林林總總的客戶因為設計收費的下調而出現,加上設計工作全面電腦化,修改容易,因此在香港,設計工作,不再「矜貴」。因此現今很多香港的客戶,會毫不留情的對設計方案作出感性的評價,無情的否決,縱使設計收費少得可憐,也是如此。

問題是現今的客戶要求更高,還是設計方案「走下坡」?隨著設計年資增加,漸漸明白設計是怎樣一回事,設計是滿足客戶的個人喜好、設計師的自我發揮、還是設計真正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方案被否決,背後因素很多,有客戶不懂聘用適合自己的設計師,方案當然不合心意!創意是一回事,卻發覺尊重、溝通和信任更為重要,客戶不能說出心中所需,設計師便不能針對問題所在,結果等同盲公射箭;設計師提出專業見解、新建議,若客戶半信半疑,蠻不講理,堅持己見,設計師便會無心戀戰,草草了事。更甚者設計方案會變成辦公室政治工具,或在官僚制度中遭受無情糟蹋。

也許我們多年來所認識的設計,只是表面的一層,看不見背後的種種,焦點經常落在美感或創意上,卻忽略設計過程的重要,我們有很多設計明星的自白及報導,卻沒有理解具決定性的客戶因素,也沒有反映設計對用家的影響。多年來的設計工作,令我感到「溝通」比創意更為重要,設計的過程,莫不過於是與客戶在資料的搜集、選取、和整合中作出互動,繼而作出決定,因此客戶在「決策」方面攸關重要,所以每當我接下設計工作的時候,都會向客戶詢問有關決策方面的處理方法,是由授權的項目經理,直接與設計師合作及作出決定,還是設計方案要在不同的管理層中,過五關、斬六將的存活下去?設計方案的意見徵詢,是交給毫不知情的局外人,作民粹式的「設計公投」,還是每個涉及設計決策的管理層,都需加入設計工作的會議中?「決策」就是「選擇」,而選擇是建基於抽象的個人喜好,還是客觀條件的比較?其次選擇的關鍵是資訊,資訊的來源、代表性、如何呈現,及其內容深闊,都會影響我們作出的比較,最後是評審,專業的設計有專業的評審方法,不是三言兩語,一句毫不包容的「唔鍾意」,抹殺了所有理性的分析和辯證。

一個平面廣告、一個居室、或一個建築規劃的設計決策過程,可反映該地方人民設計思維的成熟程度,在推廣設計思維的時候,強調資料搜集、調查研究、資源分配、權衡輕重、和理性邏輯,而所有的目標就是要達成一個合理的決策,無論是處身於設計者、客戶、或用家的角色,一個設計方案遭否決,必然與上述的有關,那不是什麼深奧專業的知識,而是一些公民社會的基本常識。

(轉載自筆者在《MH 摩登家庭》的文章》

Photo: 當年的西九文娛區其中一個方案 ( from Wikimedia Commons )

對「否決」的一則回應

  1. 山中 13 六月, 2011 / 6:21 上午

    我不是設計師,我不敢對設計多說,但我可以看到一個問題是設計行業,作爲一種商業行爲,純粹是要符合客戶的要求,否則就沒有利潤,而客戶也不會考慮他們需求以外的事情。我們叫現象為市場失靈,因雙方交易並沒有考慮外部影響所形成,因此並沒有達到最優的社會收益(在你的例子裏是優秀的設計方案產出的減少)。「最優」的解決方案是改變社會思維,提高審美眼光,使交易各方内化信息。這方案的問題是需要動用很大的社會投資,行業(設計師)沒有這種資本動員能力。「次優」的方案是設計師挑選他的客戶,這需要設計師本人有足夠的知名度。持久的「次優」方案會使得知名設計師獨佔市場,而新進者要生存則需要接水準比較低的客戶,妨礙新進者產出優秀設計方案,他們達不到足夠知名度,市場也慢慢失去競爭性。不知道這觀察是否准確?

    一種商業以外的設計推廣平臺有可能是突破這種困境的一個方法。

  2. KaHing 13 六月, 2011 / 4:21 下午

    如果對比社會的經濟發展、設計學院及學生的增長、客戶有否「升呢」或高層次客戶的升幅,用這些角度數據,優秀設計方案的產出,用一個比率來看,我相信優秀的設計方案是減少的。
    你說得對,若以不同的客戶看作為不同的「市場」,有些市場確實很「死」了,即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而已經各自就位,與相應的設計師合作多年,這是指八十至九十年代的一批較優質的客戶,他們肯付出較高的預算,對設計的要求也較嚴格,但這批客戶同時也給那年代冒起的設計師或設計公司建立了較穩固的關係,所以我說現今的市場已經很「死」。
    即使如此,一些知名的設計師也須向外開拓市場,很多知名的設計師,無一不在國內開展業務,因為剛說到這批八九十年代的優質的客戶,現今對這批有知名度的設計師或公司來說,已經「無肉食」,也不願付出當年較可觀的預算。
    當然從九十年代中入行的設計師來說,面對次等客戶比優質客戶多,便要接受這種無奈。因此這些年頭,很多設計師已放棄了上班的那個戰埸,轉而設計生產「自己」的東西,這或許就是另一個平臺吧!

  3. 山中 14 六月, 2011 / 5:03 上午

    看來每個專業性服務行業都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完全與壟斷問題。醫療領域也是一樣而解決辦法是公營醫院與社會性醫療保險。我在想社會性/peer-production/peer-network的設計產出可能是打破困境的一個方法。好像外國音樂界的新進者再不經過唱片公司一樣。

    這可能是我拿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好題目。

  4. nothinkless 2 七月, 2011 / 8:22 下午

    Reality and dream; ugly true and positive think; Patient and creative.

    Add oil Designer.

回覆給山中 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