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回歸

SAMSUNG

最近辦了一個有關「流動」的展覽,當中介紹了 Cargo Bike 這類型單車,我也和朋友各自製作了不同款式的設計。 什麼是 Cargo Bike?就是貨運型單車。在歐美地區非常留行,起初不知那是什麼,經朋友介紹,再上網一查,十分喜愛。其實香港也有這種單車,即有大貨架,用來運送石油氣罐的那種單車,它也算是 Cargo Bike 的一種。但在歐美流行的款式,在香港都沒有出現,它們主要是三輪的 Bakfiets,兩輪但車身拉長了的 Longtail 型,及兩輪但貨架置於中央的 Long John 型,而我們在大陸常見的則是典型的三輪貨運單車 Tricycle。

800px-Cargo_bike_Copenhagen_20130420_01F_(8724864047)

或許你會問,為何那些歐美地區突然興起這類單車來,主要是一些先進地區,積極發展單車道路系統,在街道開拓單車專線,增設更新更節省空間的單車停車場,單車設施的規劃也與公共運輸配合等,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是荷蘭,令到各地的交通部官員也要到當地考察取經,但這都是一些設施上的配合,實質上是什麼令到他們轉向騎單車?

某些地區的調查顯示,不少私家車駕駛者,大部分日常的交通往來都是短程的,及單獨駕駛,即沒有乘客,這種方式既不合經濟原則,也不環保,除此之外,這種交通形式也霸佔了不少珍貴的城市空間。他們亦計算一輛私家車的成本,除了燃油開支,也有維修保養,牌照保險等開支,而單車則一慨全免,只要單車道路系統配合,人們便會重新選取單車作為日常交通工具,當單車開始盛行,單車的功能便開始提升改良,Cargo Bike 便是一種可以載貨、作流動販賣(咖啡車或美食車)、載人或載小孩上學的單車。經常瀏覽設計網站的朋友都會感受到,單車設計漸成為歐美產品設計師的新寵,電動單車也成為當地新興的高新產業。

Yuba_Mundo_Cargo_Bike_with_Monkey_Bars

都市人常慨嘆沒空做運動,以單車作為日常交通工具,正好彌補這點,美國著名 Cargo Bike Xtracycle 的創辦人 Ross Evans 說,自從汽車在社會上興起,單車的角色便漸漸由一種普及的交通工具,變成只供消閒及運動的東西,大家都忘記了它本來的角色,而現在則是單車回歸的時候。在香港,不少人認為以單車作為日常交通工具不可行,主要是香港市區路面狹窄,人多車多,但這是道路系統上的設計問題,單車專線不一定要設定在繁忙的交通幹線上,香港地區密集,其實市中心的往來距離並不長,有人甚至推算騎單車要比坐公共交通更快捷方便,理由是免去等車的時間。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套紀錄短片,紀錄紐約市一些街道在不同年代的發展改變,這些街道都不是紐約市的繁忙路段,但改變都有一共同點,就是設立單車專線。

但在另一邊廂,有港人質疑香港城市的空間規劃,常說香港地少人多,原來有接近一半的城市空間是拿來作為馬路的,奇怪的是香港從不鼓勵市民擁有私家車,但若香港的空間資源就只為「有車階級」而設(商用、消防或救護車除外),那就引申出「道路權」的問題,道路權是道路的使用權利應包括多種的「持份者」,騎單車、坐輪椅,甚至是寵物(或動物,如新界的牛)等,在道路設計上都應考慮他們的權利及使用方法。

800px-2_red_Bromptons_10Av_30_jeh

(轉載自筆者在《MH 摩登家庭》的文章)

Photos from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