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信我,唔好揾我?

你的僱主或客戶信任你嗎?若不信任你,他們不會委以重任給你。
這似乎是正常邏輯,通常信任會建基於一些東西。你去看醫生,你不懂醫學知識,你會聽取醫生的診斷和意見,不會質疑,為什麼?這並非你信任醫生本人,而是你信任他背後的專業資格,他的證書和背後的整個醫學界或政府的醫療架構。

但你有否想像過,如果你認為醫學知識並非什麼艱難東西,認為自己也懂一二,醫生的說話沒有什麼大不了,那你自然對醫生的信任減少,你或許會說:「你開的藥方不夠好,力度不夠」或「你的檢查不夠細緻,可否再做一次」……
很多時「信任」的兄弟就是「無知」,因為你不懂,所以你需要相信懂的人。

我可以大膽的說,香港設計業的黃金期已過,因為信任已失。
設計在香港浮現於六十年代(之前只有美工,即美術工作者),設計師這一概念在七十年代才進入社會,在八十年代開始興盛,千禧後則「普及」起來。在「普及」之前,設計師會給人一種怎樣的觀感?早期脫離美工概念的設計師,不少帶點神秘色彩,因當時是一種新的行業,過往能理解什麼是美工的,卻對設計師的內容性質不太清楚。是一身黑衣,獨具品味及天賦美感能力的人?或能將藝術結合到商業的專才?一些著重包裝的設計師,更會投放出一種神話般的色彩。總言之,當時設計是陌生的,加上社會由「無設計」進入「有設計」,這種空降的現象,所顯現出來的對比,實在令人措手不及。

當年的僱主或客戶,大多自覺無知,對於設計是好是壞,自覺不能判斷(指風格化的,無明顯功能上的設計),也有很多只帶著半信半疑,接受設計師交出來的東西。再加上早年的設計業有「技術屏障」,特別在設計還未電腦化的年代,設計師需要學習不少視覺表現的方法,學懂人手的繪圖製作、如何使用麥克筆(Marker)、手繪透視圖等,當時這些技術(skill)並非人人階懂,也需經一段時日的訓練才成,另外當年的設計師都會給人見多識廣的感覺,縱使事實並非如此,在一個資訊未全面爆炸的年代,至少客戶會認為你在潮流、美感或品味上都比他們認識得多。上述的都構成香港設計在其開荒期裏容易受落的因素。

得到客戶的信任,設計自然得心應手。但當客戶自豪的把設計展示於友人或同行面前,卻得到出乎意料之外的評價:「這樣的設計都是一般貨色,用不著給那麼高昂的設計費用」,又或是「設計後生意不見提升,是否設計不太吸引」等,假以時日,他們對設計師的信任便會消失,即「信自己多過信你」,即使你努力去「說服」他們,判斷設計好壞的關卡最終仍在客戶腦海中,所以現在設計師的工作,只是不斷提出方案,直至與僱主或客戶腦海中的預設吻合,設計方可通過,但這不是建基於信任上的關係,實質上你只是替客戶做稿的手。

為何僱主或客戶有這般的自信來判斷設計的好壞?這是之前提及設計的「普及」相關,當互聯網進入更快更廣的年代,設計師身後滿載設計資訊的大書櫃已不是獨有的了,任何人每天都能接收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設計資訊,加上視像的攝取方法數碼化(不用人手繪製),設計資源及應用工具在網上應有盡有,甚至免費提供,種種因素都成就了「人人都是設計師」的現象,至少他們認為是這樣。更重要的是,當設計沒有一種堅實的知識系統、沒有真正的專業制度、沒有發牌和監察機制,那就沒有像前述「信任醫生」的情況出現。

早年每到深圳工作,看到那裏不少走得更前的建築,或其它更有能量活力的設計,心中不禁聯想到香港那種已失去的勇氣動力,反之也會感到他們只是踏著我們過往的道路。

(轉載自筆者在《MH 摩登家庭》的文章)

Photo: 七十年代的「康樂大厦」(現稱怡和大厦)是當年中環中軸線的代表性建築物,是象徵香港正進入先進地區的設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