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世代

3D_Printer_-_Printing

由美工到設計師,繼之設計顧問,現在Maker「創客」出現了。
現今在職設計師的工作模式,多是概念構思,再在電腦上繪圖,而實物的 Prototype 多交外間的工作室或「打板」公司製作,而製作費也非便宜。而 Maker「創客」,最簡單的理解,類近現今的「手作人」,當然創客的概念範圍會更為廣闊,總之由概念構思到親自「落手落腳」,把東西做出來(包括成品或 Prototype)的人,都可稱之為創客。

在一般設計公司或大機構當設計,會明白設計方案的策劃及執行程序是如何繁複,但創客的創作形式則不同,當避開了公司的層層架構或繁複的人事決策程序,創作更顯靈活自由,因創客多是業餘性質,創作出來的東西,成功的會有人賞識,或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就算失敗,也不需負上什麼沉重的商業責任,創客就像打遊擊一樣,成本低,自由靈活,偶爾便會殺出一條血路。

現在歐美國家,都有很濃厚的創客氣氛,各大 Maker Faire  紛紛冒起,互聯網上也有不少活躍的 Maker 頻道,Maker 在歐美國家的湧現,首先與其文化及生活空間有密切關係,當創造成為一種普及興趣,也樂於從自行製作(DIY)中尋找滿足及自我完成,再加上生活空間廣闊,不少人都能有自己的工作空間,地庫車庫經常改裝成工作室,在這種環境下,Maker 的孕育自然變得容易。事實上,近年催化 Maker 冒起的兩個主因,分別是個人化製作技術的普及提升,最重要的莫不過於 3D 打印的出現,令很多部件及Prototype 都可以更便捷及低成平的製做出來,而設計軟件,製作資訊在互聯網上的普及也幫了一把。

要推銷一個單純的設計概念,和推銷一個已經測試的 Prototype 是不同的。以往不少紙上的設計方案遭遺棄,因它仍停留在一想像的階段,但若能以較低成本把 Prototype 做出來,把它放在真實的情境中作測試,那設計的説服力便強得多。
第二個主因是「衆籌」crowdfunding 網站的出現,一件産品能否在市場上成功,非單是設計本身的問題,背後還有很多市場因素,如價格、定位及競爭對手等,而大企業有能力在産品設計前作較全面的市場研究,但獨立的 Maker 就未必有這種能力,而衆籌網站就能夠把設計直接呈現於用家眼前,由用家用資助形式去令設計面世,若能集合足夠的家用資助,達到預設的金額目標,該設計便能獲得這筆金額去起動及實踐出來。衆籌網站對Maker來説是籌集資金的一條途徑,因為衆籌網站能直接面對潛在的用家,因此一些大企業,也會利用衆籌網站來作為新設計的市場測試。

現今全球各國都認定「創新力」為國力的第一要素,Maker 更被視為是新一波的設計生產模式,若香港人仍只視 Maker 為一班業餘嗜好者,那眼光視野就太短淺了!

(轉載自筆者在《MH 摩登家庭》的文章)

Photo: From Jonathan Juursema (Wikimedia Common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