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大理想的設計

Sugru

某天在電視頻道看了一紀錄片,是講述新加坡的一些大建設,當中包括利用納米技術的海水化淡廠,利用沿岸的升降堤壩及雨水作海水化淡,兩項都是非常創新的設計工程,而回想早前台灣的「環生方舟」( EcoARK ) 建築項目,利用飲料的膠瓶物料,再造為透明的建築外牆組件,構成獨具特色的建築物,這些例子都令人非常佩服,不禁要揚聲説到:「這就是設計!」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出現的建築師及項目經理,他們都非常年青,有目標、自信及幹勁,沒有一點稚氣。修讀設計的時候,從書本中認識一些設計前人,他們不少抱有遠大理想,希望用設計改變世界,縱使很多構思都是「空想」,但從這些構思中,都能看出他們雄心萬丈,盡顯設計師的風範氣燄。

今天這類設計師已買少見少了,特別在香港,幾近絕跡,偶爾也有些設計畢業生,有著「救世」主題的習作,但只在畢業前的「迴光反照」,畢業後便變得現實起來。雖然設計常強調可行性和各種資源因素的配合,但具有「有遠大理想的設計」,絕非和這些條件完全間斷。

一位來自英國愛爾蘭的女設計師 Jane Ni Dhulchaointigh,從 2003 年開始想像世界上如果出現一種新奇的材質,可以黏合到各種材質上,便能提供一種革命性的改變,於是她開始投入研究如何創造這種新奇接著劑,經過六年超過八千個研究小時,終於在 2009 年 12 月完成這種神奇接著劑,隨後成為產品 Sugru 向世界各地發售,可塑型塑膠 Sugru 在沒有接觸空氣前就像粘土一般,在開封後 30 分鐘內保持柔軟、高度可塑性及黏著性,只要靜置 24 小時後會逐漸硬化成型,Sugru 不同塑鋼土,它成形後仍保持彈性、耐高低溫、防水,可以黏在各樣物體上不留殘膠,可以替物件塑做小附件,或修補破損部位,它在 2010 年時被時代雜誌評為當年 50 大最佳創新發明。

這位女設計師用了六年超過八千小時針對單一設計,過程中完全不知它能否成功,也不知市場是否真正接受,靠著單純的理想一路走下去,對本地的設計師來説是天方夜譚,回看今天本地的年輕設計師或創作人,他們的設計或創作中,所能呈現出來的,大都是一些「意趣」或小聰明,像是大家都忌談一些遠大的理想,免得人家説不切實際,其實所謂實際,並非指設計的現實條件,因為設計的本意就是突破現實條件的局限,才能成就創新 (innovation) 的出現,本地設計師的「實際」,多指行業生態、生存條件、回報收益等,近年所接觸的一些新進設計師,似乎都想著什麼樣的東西才能最快吸引大眾的眼球,吸引傳媒的報導,急著成名。設計界的現實似乎告訴大家成名與生存相掛鉤,以往只有商家對設計師要求港式的「平、快、靚、正」設計,似乎現今的設計師或創作人,對自己作品的要求也是如此,香港的現實環境往往令人放棄崇高的理想,因為它需要時間耐性,無比的專注和毅力,所以對那些抱有遠大理想,長年累月默默耕耘的設計師,我們應給與多點支持及欣賞。

上圖:女設計師 Jane Ni Dhulchaointigh

參考網站:http://sugru.com/gallery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