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bodw(設計營商周)的一些看法

每年一度的 bodw(設計營商周)己經過去,坊間少有評論營商周的文章或節目(請不要誤會,坊間有大量營商週的「報導」,卻甚少評論),但在行家朋友中已談論過不少次,首先 bodw 對本地的設計界來説是正面的,回想十多廿年前的香港,那會有這樣的世界性的設計活動,難得政府在這十年間的支持,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這十年間政府對設計的支持,集中在「推廣」及學院的教育上(如 HKDI 的成立),正如我在以住的文章提及,那是一種外圍的推廣,在「不干預」及「業界自理」的思維下,本地很多與設計相關的活動,根本捉不到問題之所在,因此在行內打滾多年的設計師,只有感到香港俗語所謂的「潤」。

對 bodw 並非沒有意見,我個人而言,第一是門票太貴,第二是「空中樓閣」。首先主辦單位很清楚他們想吸納什麼人去參與該活動,但統計數字是否與現實相乎,這點我很懷疑,我今年有去看,眼見場場爆滿,但每年問及身旁的同行朋友,總是沒有多少捧過場,並非沒有興趣,而是就現今設計師微薄的薪水,一張千多元的門票,似乎真的貴了點,再加上往往在工作日舉行(一般 seminar 的通病),香港設計師(打工一族)很難抽空要求放假及再每人資助千多元門票去參與,除非主辦單位的主要目標群並非在職設計師。

無錯,就我個人意見,目標並非在職設計師!很多大企業高層收到邀請,往往只會把邀請轉傳下級設計部的主管,由該主管或其同事參與,由設計部同事參與,坦白説,意義不大,敬業的設計部同事,他們會從不同途徑接收設計資訊,不會獨靠一個 bodw,要由企業高層親身參與,理解設計的商業性質及策略,管理運作,明白資源應如何投放,這才是最重要的「營商」之道,畢竟這些企業高層才是真正的決策者,真正投放金錢的人。

但問題是香港大部份都是中小企,主辦單位究竟邀請了什麼人來?來到與大家分享了什麼?有什麼交流?又啟發了本地的商家什麼?每次看到主辦單位請來的嘉賓講者,大都是國外大師級人馬,涉及羨煞旁人的品牌或方案,既然是國外大師級人馬,一般設計師大可從書店、網絡或雜誌等等不同渠道了解其作品,又何需靠一個千多元門票的 bodw 來「收料」,好的,正如我所言,bodw 的目標群應是企業高層,就算香港的中小企老板肯參與,他們看到這些大師級人馬的 presentation,他們有什麼觀感想法?

他們大都只會感到「空中樓閣」、「沒有條件」、「做不到」,因為這些大師級人馬的 presentation 都不是按本地的 context 而發生的,那好吧,就當作一種「參考」吧!但最值得這批中小企老板參考的,不是這些大師的作品如何美妙絕倫,而是他們的營運模式、部門架構等等,可惜往往你都未能與這些大師就此作出交流!

坦白説,深知「行情」的人都會明白,這些大型 seminar ,嘉賓講者的 presentation 是其次,最重要是在其前前後後,飯局或中間小休的 Networking,建立關係,搭橋鋪路才是最重要,那你就要問,耗用大量資金籌辦的 bodw ,究竟為誰搭橋?為誰鋪路?朋友説笑,bodw,何以不把一連串 TED 的精彩 presentation 下載,連續播放,然後坐著收錢不可?

對「對 bodw(設計營商周)的一些看法」的一則回應

  1. padma 6 一月, 2013 / 7:57 下午

    在培訓界、知識界,我留意到一種反TED現象。

    並非真正的「反」,而是已經有一批從事培訓和新知識的開發、傳播的人,認為TED是過份被吹捧的現象:TED把一些新觀點、新知識介紹給對這些觀點、知識近乎零認識的人,是有效的;然而卻帶來一個毛病,就是一些人聽完一個短短的、介紹性質的presentation, 便以為自己掌握了該課題。

    bodw有點類似的。

    找來一些「成功」設計師講講他們的威水史或羨煞旁人的project,除了可令一眾還在拼博的設計人繼續這個行業如癡如醉外,對設計營商有甚麼實質一點的貢獻呢?

    我以前打工的設計顧問有一些設計師,頗為熱衷這類seminar,他們去多了這類活動數次後往往好像和國際設計界立即接軌了似的,卻無視context:能夠以某種方式達至某種方案以回應某個需要或問題,往往視乎一系列conditions,這正正就是從事品牌設計所需要的systemic thinking。正如品牌學大師Wally Olins和Idris Mootee(毛澤西)等人都說,要打造出色品牌方案第一步是清晰確立決策人、權力責任等等,足見那些「威水」品牌方案從來不是設計師單方地一廂情願就能成就的,客戶的管理文化往往對品牌、創意的水平、境界高低,具更決定性形響。若決策文化不專業,設計師與marketer各自各以自己的看法、要求去操控、干預創意,往往難以產生真正visionary的方案。

    所以營商周,對象其實十分模糊。給設計師參與的話,有些話題未免空中樓閣,例如我記得有一年請來泰國美療品牌Thann的創辦人來講怎樣用設計、用美學創造成功品牌,對於一般仍在受僱賣創意的設計師,這類講題裡面有很多思維是遠超出他們的範疇;給商家的話,營商周有時又未免過於設計圈子趣味。

    如果要攪networking,在設計營商周識人就更加是傻的。有更好、更直接d的商業networking functions不用,去這些「設計師」活動識人?不是naive是甚麼呢?

    • KaHing 7 一月, 2013 / 2:46 下午

      我並非否定營商周的價值,但據說每次 bodw 都耗用千萬港元,如果你是設計中心,有同等數目的預算,還有什麼「好橋」去優化香港的設計營商?

      • padma 11 一月, 2013 / 7:26 上午

        我曾拜讀培訓人陶兆輝博士的大作,裡面分析很多規劃活動都是失敗的元兇。他以香港經濟做例,分析了好些例子。

        我認同他的說法,香港政府最好不要作過多規劃,他們攪的很多規劃皆是攪果樣死果樣,例如一條好好的雀仔街,偏要攪甚麼規劃,還有很多地道老舖,本來自有其生存之道,政府偏要插手攪甚麼規劃。

        與其優化設計營商周倒不如優化營商環境,例如公營機構可否用比較專業一點的態度去買設計服務,而不是無償招標等等。停止開辦更多設計課程,把設計教育滲透進所有商管科目裡去,但重點不是教他們設計而是教他們怎樣做個有品格、有水準的人客。這些比攪甚麼設計中心、營商周更實際。

        設計師和設客戶都需要再教育。但在提供任何教育之前,首先要他們自己發現原來自己需要再學習、再教育,那麼你提供的資訊,才有意思。

  2. KaHing 11 一月, 2013 / 2:35 下午

    padma :

    我曾拜讀培訓人陶兆輝博士的大作,裡面分析很多規劃活動都是失敗的元兇。他以香港經濟做例,分析了好些例子。

    我認同他的說法,香港政府最好不要作過多規劃,他們攪的很多規劃皆是攪果樣死果樣,例如一條好好的雀仔街,偏要攪甚麼規劃,還有很多地道老舖,本來自有其生存之道,政府偏要插手攪甚麼規劃。

    與其優化設計營商周倒不如優化營商環境,例如公營機構可否用比較專業一點的態度去買設計服務,而不是無償招標等等。停止開辦更多設計課程,把設計教育滲透進所有商管科目裡去,但重點不是教他們設計而是教他們怎樣做個有品格、有水準的人客。這些比攪甚麼設計中心、營商周更實際。

    設計師和設客戶都需要再教育。但在提供任何教育之前,首先要他們自己發現原來自己需要再學習、再教育,那麼你提供的資訊,才有意思。

    我覺得不是不規劃,只是香港政府不懂規劃。對於任何一種行業,若不涉及公眾利益,政府都不會介入,政府只能做的是外圍事項,如推廣。只有具專業性及有專業監控,或發牌制度的行業(律師、醫生……),才能由社會認可的專業團體監控「內政」,香港設計界做不到這點(除建築師例外)。
    無償競稿、劣質客戶、低質素設計師等等,都只會被「自由社會」視為正常生態……

    • padma 15 一月, 2013 / 4:22 上午

      最好直接看看陶博士的論點。簡單來是說,他說規劃本身,殺死人們自行發展的能力,他是從培訓和合整思維角度去看的。

      我也想順道談談設計思維這個現象。

      不知道有沒有留意近日有台灣人拍了一部講設計思維的電影呢?

      設計思維涉及了很多營商、認知科學、思維理論,有機會的話,我有興趣從更加廣泛的心理學和思維學的角度去撿視設計思維這個現象。

      • KaHing 15 一月, 2013 / 1:37 下午

        設計思維是我這幾年談得最多的題目之中(我們那批人可能是香港最早點此火頭的人,其後設計中心開始多了以設計思維為題的活動……),但現情況和當年常談「設計管理」一樣,概念含糊,而現在我總覺得很多人把「創作方法」和設計思維混為一談。

      • 山中 4 二月, 2013 / 5:43 上午

        假如你要發展一樣你從來沒有的技能,比如説航天科技,「規劃」在剛起步是非常重要。你不可能單靠個人或「市場」去推動一門這麽複雜的技能。重點是怎樣去設計這個規劃,使這技能到一定時候就能自動發展起來。一起步是可能是大量製作民用小型飛機,到中期可能是對理論研究投入大量資金。

        説到臺灣,臺灣有名的蘭花業就是「規劃」的結果。

  3. Isaacssachsieh 19 一月, 2013 / 4:40 下午

    幸好,做設計學生有時候有免費非去看看這種國際性講座,貧苦學生那裡有千多元。上次參加了設計知識週的講座,但也只限一兩場,中間的休息茶點位就是大家交換卡片的時候,有時做學生也會被聊起來。題目有些也很也啓發性,如information graphics 的應用,企業如何用設計提升形象。可惜院校缺乏相關培訓,本地也少見這種美好的設計例子。
    我想起入設計學院弟一科學的就是『design thinking』,那次學習經驗恐怖極了,最終獲得很差分數。其實只是介紹一些simple creative tool 與tutorial 不斷無情ban 學生idea 而己。設計教育這一環也是香港設計界的死症,只少現今我己經好似有點害怕做設計,而不是被鼓勵如何發展。前路也不知如何走下去。

    • KaHing 21 一月, 2013 / 12:20 下午

      給無情的 ban idea……
      所以近年我積極推動設計評論,無論教的、學的、客戶、上級或下屬,如果沒有正確建康的評論或評審基礎,太家只是見仁見智、在和稀泥、打天才波或碰運氣……
      我認為香港設計的三大支柱應該是設計思維、設計管理和設計評論。
      年青人不要因此洩氣迷惘,若你真的愛設計,應該「正視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共勉之。

    • 山中 4 二月, 2013 / 6:01 上午

      我覺得一個問題是現在的人把設計看成是一個獨立的"project",字體設計、平面設計,而不把設計看成是一門"method"。在外國,城市設計涉及設計範圍内的建築物、排污系統、綠化等等。韓國漢江復原工作是很好的例子。

      我可以想像,在香港如有人提出象清溪川這樣的計劃,他會給掃地出門。

      漢江復興計劃

      • KaHing 4 二月, 2013 / 1:38 下午

        外國的大學早已開辦一些課程,目的是讓設計師以外的人,理解設計思維,這些人包括企業CEO或高層,我覺得這方面很有意思,我替很多大老板打過工,他們滿以為自己很懂設計,很有這方面的眼光,其實他們如何看待設計,很多都很幼稚無知。

      • padma 7 三月, 2013 / 8:25 上午

        我反倒是非常欣賞、並鼓勵設計學生多花時間轉研字體、平面等基本功。思考方法,有很多很多。但如果連typo、grid也做不好,就一味去攪研究、策略,我會鼓勵他們轉行。

    • padma 7 三月, 2013 / 8:21 上午

      我個人看法是,院校老師,很多都落後市場多年,對很多新思想,新做法,不是缺乏實際接觸,就是知得很皮毛。然後,你叫他們去crit學生,跟本他們自己都缺少經驗及知識,祇能用一些「自己」的看法,他們跟本不懂得一些稍為客觀的標準,自然沒有能力令學生明白!

      我認為他們自己應該回學校,好好學點教育心理學,尤其是一些新觀點和看法。包括肯羅賓森爵士的教育理論,他講教育和創意,比任何一個設計教育家講得更好!

      * * *

      香港過往的成功,在於沒有規劃。香港現在的停濟,其中一個完因(不是全部),是太多干予,過問!

      不要規劃!拜託!讓人在森林法則中求存,他們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 KaHing 7 三月, 2013 / 9:35 上午

        有一種帶偏見的體會,不是學院不接觸實戰世界,而是看不起實戰世界,他們大都了解外間情況,只是覺得改變不了,就認為只能在自己的圈子中,保留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其次很多人討論所謂象牙塔這類東西時,都忽略把學術自由、職業訓練和院校定位這些觀點引入來討論。

      • KaHing 7 三月, 2013 / 3:18 下午

        有關規劃和干預,涉及政治哲學和左右意識型態,看能否以淺白方式説出我所知的。(應可令開新文作討論)

        首先,我常問一些中小學老師,為何社會上有九年免費教育?何不有錢便讀上去,無錢便讀到幾多便幾多……

        其實這條問題涉及基本的自由主義理論,但這條很普通,很貼身的問題,很多人都答不出好的答案來。

      • 山中 8 三月, 2013 / 4:50 上午

        公共教育的原因:
        1. 工業經濟需要技術工人,需要管理行政人員;只有資本家卻沒有工人,資本就無用武之地(也是美國解放奴隸的一個原因);
        2. 公共教育比私人教育有更大的成本效益:便宜、生員數多、政府成本控制、大量聘用教師有量與質的保證;
        3. 在外國民主政制需要有知識的選民;
        4. 民主意識的發展使教育成爲i一種權利;
        5. 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事,他人的教育對整體社會發展有正面的影響;
        6. 如非強制教育,大多貧窮與低教育水平的家庭會選擇不讓他們的孩子獲得教育,經濟學家叫這作逆向選擇,是市場失靈的一個原因。

      • KaHing 8 三月, 2013 / 4:55 下午

        以上山中兄帶出的各點當然成立,都是建基於經濟和民主人權之上,即是説公共教育(教育改策)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規劃,都是有著一種為憑「整體」而考慮的介入。(山中兄提出的第六點會引伸到我其後想帶出的)

        但如果再用「市場」或「選擇的自由」去反駁山中兄的各點,也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我記得香港曾有一個案,父親不滿香港的教育制度,實行在家施教,不讓子女上學,當然這是香港法例不容許的,當年這個案也引來傳媒一番報導……

        或許換個角度,若果我們有拒絕「被規劃」的權利或絕對的個人自由,那又會怎樣?(可就上述在家施教的例子中討論下去)

回覆給padma 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