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些文具店,發現了一些極可能是「香港製造」的獨有東西!
那是什麼?大大張掛出來的明星月曆是也!
自己從事設計多年,細想之下,這些明星月曆具獨有的形式風格,不談「老土」與否,這些明星月曆,大都是一幀半身「退地」照片,背景是各地的風景名勝。再想下去,這些明星藝人,和背後的風景名勝有什麼關係?是否這些藝人曾經到過這些地方,藉此來推介這些景點?答案當然不是!
買這些明星月曆會是什麼人?是鍾情於這些明星的年輕人?或那些曾經鍾情於這些明星,而現今已步入中年的人?而這些「明星」是否最當時得令的年輕人偶像?或是已經有了相當年資及江湖地位的藝人?我曾經在國內很多的地方看見這類月曆,這類月曆亦很受內地人歡迎!
或許可以問,不同年紀,不同成長年代,處身不同地方,是香港人,是內地人,或是海外華僑,他們看著這些明星月曆,會有著怎樣的思潮感受?當然這種港產的明星月曆,並非單純的明星月曆這麼簡單!
這類月曆的出現當然與其設計及生產工序有著密切的關係,並非由「設計概念」而生的設計。
和其它地方相比,日本或歐美的月曆設計內容就顯得多元化,因此我從未見過藤原紀香出現在巴黎鐵塔前,沒有見過米高積遜在黃色的林布堅尼前擺姿勢。而一般設計自日本的明星月曆,採用的照片都是來自一些專業攝影師的作品,照片的運用也是整體的,很少像香港的左拼右砌。
香港的月曆設計,內容不外乎香港 skyline、淺水灣、黃大仙、世界名勝、帆船、名車、裸女、貓仔狗仔、財神及盪金大福字等,亦少有一些中國畫家的作品月曆,山水、鯉魚仕女也會間中出現!我曾認識某位涉及「土炮」月曆設計的朋友,談及有關這些月曆的設計問題,我提及為何不效法一些日本的月曆設計,挑選一些有獨特風格的攝影師、插圖師、或香港藝術家作品為月曆專輯,而這位朋友的回應是有關月曆設計的局限,其實香港的月曆市場並不是依靠「散賣」為主,而是依靠一些公司企業大批的訂購,再加上公司的商標地址作為禮品送給客戶員工,既然是作為一種禮品,其設計一定要來得「大路」,這樣才能有一個穩定的銷路及市場,而這些香港 skyline 和世界名勝等的設計早已証明了這一點,很多月曆公司並非不想設計創新的產品,問題是它們不想去「搏」,就以我這位朋友而言,他曾從事的公司就會以 5:1 的比率去嘗試新穎的設計,即五個「大路」設計後就嘗試一款比較新的設計,但通常這類新設計都是銷情不佳的!
回到這些「土炮」明星月曆,之所以出現上述的形式(退地半身照加地標風景),是因為要面對類似的問題,即市場及成本的局限、明星肖像權帶來的圖片選取等問題,明星照片可能各有不同的背景,如何能令有不同明星出現的月曆有統一的設計感?背景的選取,有又什麼資源及版權上的問題?一幀巴黎鐵塔的圖片,是否須要向有關方面資付版權費用?
雖然這類明星月曆的身世並不能令其致身於「設計貴族」的行列中,但試幻想,在巴黎的一間中國餐館中,一個來自福建的新移民,看見一幅「退地」劉德華在巴黎鐵塔前的明星月曆,便會想起香港的劉德華電影,繼而記起劉德華唱過的《中國人》,這種絲絲的連結,是何等的神奇!
「明星月曆」並不簡單!